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7月27日黄昏,晚霞满天。


祝璇走出位于临邑县德平镇杨六家村于方兰家的小院,脑海里闪过的全是这位90岁老人失声痛哭的模样。她看了一下表,恰好是6点。半小时前,她给于方兰送去了抗美援朝烈士王本太的画像。


于方兰是王本太的嫂子,也是王本太在这个世上为数不多的亲人。当年,王本太像无数年轻人一样,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走向朝鲜战场,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


除了于方兰家,祝璇还去了抗美援朝烈士烈属岳朝功、魏红海和张宝祥的家。这一天,她花费9个小时往返300公里,为的是把烈士们的画像和安葬信息带给他们的亲人。





来源丨胜利油田

策划|王莹 江铭 

文字|王晓玲

图片|江铭 赵晖




» 愿为“提灯者”

那天,跟祝璇一起去的,还有田百刚和王雪龙,他们三个不仅是临盘车辆管理服务部的同事,还是胜利油田“暖阳”志愿服务队“提灯者行动”的志愿者。

“提灯者行动”是帮助埋葬在朝鲜开城12号公墓和8号公墓的志愿军烈士寻亲“回家”,告知亲人烈士的身后事,弘扬烈士精神的志愿活动。这个活动由“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女士在2011年发起。2021年,“暖阳”志愿者服务队的发起人王传江将行动带入临盘。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朝鲜开城8号公墓  


“2018年,我代表父亲王为民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颁奖活动时,结识了叶庆华女士。她的丈夫孟祥斌也是入选人。”王传江感慨,“当年孟祥斌为了救跳河的女生,一头扎入河中,女生得救了,孟祥斌却长眠水底。做为烈属,叶女士更懂得“家”的意义”。

王传江说,自己在叶庆华朋友圈看到为烈士寻亲的信息时,就很想带着队员们一起加入,但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也摸不准队员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一直犹豫。

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王传江觉得必须要行动起来了,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烈士在世的亲属会越来越少。2021年10月15日,他从叶庆华女士那获得了一份名单。上面的20余人,多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的德州籍烈士。

让王传江欣慰的是,当他跟大家沟通这件事的时候,包括祝璇、田百刚在内的21名队员立即响应并选择加入。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叶庆华女士提供的第一份烈士名单 



» 谢谢你们还记得


做一名合格的“提灯者”并不容易。

祝璇回忆,他们收到的名单上除了烈士的姓名,大多是一些久远且不太详细的地址,其中的很多地方早因为撤并或者改建而物是人非。等他们好不容易找到地方,与烈属联系时,对方却担心上当受骗,不等志愿者把话说完就挂了电话……有时,为了落实一位烈士的信息,他们甚至会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这不仅是因为信息久远难核实,还因为他们做这些事,他们用的都是自己的工余时间。

慢慢的,他们也总结出一套经验:核实地址时多管齐下,找地图、翻史志与拨打114相结合,多方信息汇总找出线索;找烈属时,他们一边联系当地政府,一边发动自己的人际网,有了眉目后再顺藤摸瓜;沟通确认时,他们通常先发短信跟对方说明情况,再拨打电话取得联系,核对各种信息,不允许有一点失误;走访,他们会准备一封用粉红色信纸打印的信,现场读给烈属听,信里有烈士的信息,也有志愿者的敬仰与哀思;走访后,他们第一时间整理烈士的故事和资料,归档保存。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开碰头会,沟通烈属信息落实情况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纸上写满了沟通信息 


祝璇清楚记得他们第一次走访的情形,那是德州市平原县王凤楼镇王汉庄村的张公信老人家。

张公信是烈士张世禄的侄子,也是张世禄在这个世上唯一活着的亲人。她说,张公信老人一看到他们,就红了眼眶,双手颤抖着捧出了那张已经泛黄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张世禄烈士牺牲证明 


老人用哽咽的声音给他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我四叔22岁参军,几年后牺牲在朝鲜战场,奶奶知道消息后,没多久就哭瞎了眼……”老人说着说着,眼泪就溢了出来,他用手捂住眼,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还记得……”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张公信老人情难自已 


“去之前,大家还在忐忑能不能完成认亲。回来的路上,却都下了把这件事做下去的决心。”祝璇说,他们除了告知烈属烈士如今的安葬之地,也会给他们送上烈士的画像。当年牺牲的志愿军烈士都很年轻,很多没有孩子,他们健在的亲人有些甚至没见过烈士本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请叶庆华女士为烈士制作画像。画像制作会结合朝鲜工作人员的描述、历史影像资料以及烈士亲属的模样。”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给烈士制作的画像 



» 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活着


与祝璇不同,同为“暖阳”志愿者的迟芸最难忘的却是一张在烈属张宝祥家看见的照片。

照片被小心翼翼地插在满是泪痕的笔记本中。照片的旁边一笔一画的写着:亲爱的弟弟毓诚永别了。照片上的人是烈士张毓诚,他穿着军装,不过十八九岁的年纪。张宝祥说,照片是他大伯保存的,张毓诚是他二叔。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张毓诚烈士遗照 


“看一眼本子上的泪痕就知道,他的家人当时有多么难过。当时的张毓诚也只是个孩子,却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把生命留在了那片土地。”迟芸说,自己做“提灯者”后特别爱哭,但这些泪水来着与烈属交谈时的感同身受,“我想,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被打动的何止迟芸,祝璇、田百刚……每一个成为“提灯者”的“暖阳”志愿者都在帮烈士寻亲的过程中被教育、被鼓舞。

祝璇说:“每次走访回来,我的内心都充满了力量。当时敌我力量那么悬殊,他们却义无反顾的把生命献给国家。这种大无畏精神就像是我人生中的灯塔,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带来光明,指引道路。”

田百刚说:“当你站在烈属面前,告诉他们亲人牺牲在哪,葬在何处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这些眼泪,是几十年来杳无音信的亲人忽然有了消息时的感同身受,是与烈士保家卫国精神的共鸣,是对党和国家的信仰变得更加坚定的决心。”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给烈属留下“暖阳”志愿服务电话 



» 展现 “石油人”的价值和意义


从2021年10月15日算起,7个多月的时间,“暖阳”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先后核实了24份烈士信息,走访看望了10位烈属。

在为烈属送上烈士消息及画像的同时,他们还搜集整理出了这些烈士生前的故事,他们希望更多人了解烈士的故事,传承烈士的精神。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去烈属家的路并不近 


祝璇觉得,每一次的走访都是无声的党史学习教育。田百刚则告诉自己,要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直到找不到为止。王传江却说,对他们这辈人来讲,这件事既然知道了并且能够做到,就应该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尽力去做、尽快去做,不要让这些历史消逝。如果有一天,这些消息再也找不到了,他们这代人一定会愧疚。

叶庆华说,“暖阳”志愿服务队的队员特别温暖,他们不仅帮烈士寻亲“回家”,还自己花钱慰问烈属,回访烈属,“这件事上,他们在全国做的最好!”

王传江觉得,老一辈石油人为胜利油田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这一代党员、这一代石油人则需要把”石油人“这三个字里的价值和意义认真的展现出来、传承下去。帮烈士寻亲“回家”这件事与他们之前做过的那些志愿活动一样,是央企员工的社会担当,更是石油精神的另一种延续。
 

我愿做“提灯者”:为英魂寻亲 让烈士“归家”

  “暖阳”志愿者写给烈属的信 




特别鸣谢
孟祥斌烈士遗孀 叶庆华女士




发布者:中国石化,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ubeoil.com/archives/83989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日 上午9:09
下一篇 2022年8月2日 下午2:35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