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锦州25-1-B3H井
钻完井作业期间
遇到了几重罕见的地质难题
在馆陶组地层底部
存在斜深超300米的巨厚底砾岩
钻速极低、钻头磨损严重

突破馆陶组地层后
钻遇的东营组地层
存在超500米的巨厚活性泥岩
坍塌压力高,水基及合成基
均无法有效抑制其坍塌

而在目的层沙河街组地层顶部
压力十分敏感
传统作业模式下无法进行作业
地质难题叠加出现
质量与安全不能打半点折扣
怎么办?
新技术专项研究
多专业联合攻关
面对挑战,项目组联合公司工程技术部、渤海石油研究院、油田生产事业部、油田化学事业部等开展联合立项,在多专业融合的基础上,对合成基钻井液、新型提速工具、旋转下套管及连续循环等新技术展开专项研究。
抗疲劳钻具破“硬”关
针对巨厚馆陶底砾岩钻进困难,项目组优化井身结构,应用既有韧性更有“钻劲儿”的专业工具,抗疲劳钻具组合成功钻穿超300米馆陶底砾岩,并继续深钻至2450米,钻井作业首破“坚甲”,实现了大井眼钻探巨厚底砾岩的新突破。

精准定位技术破“塌”关
东营组活性泥岩巨厚易塌,钻穿该地层的关键在于精准监测、实时监测。
项目组利用元素录井实时分析,精准定位坍塌泥岩井段,采用低失水、高抑制、强封堵的钻井液体系减少泥岩坍塌概率。

“ECD”监测作业破“漏”关
针对目的层沙河街地层压力敏感易漏失难题,项目组推出ECD(环空当量密度)监测作业模式,实时监测井底压力当量,在通过断层处、储层顶等关键易漏层位时增加中途循环、控制参数等措施,有效规避漏失风险,保证井眼清洁作业安全。
锦州25-1-B3H井设计工期52天
实际作业工期39.21天
节省工期12.79天
综合提效24.6%
全井生产时效超99%
这口井是本项目
第二口井深超5000米
第四口水平位移超4000米
的大位移井
未来
他们将向更深更远钻进
更多推荐




文字 | 耿立军 张天亮 康博微 肖华
图片丨丁胜 丁冬 李琦
制作 | 李琦 白旭峰 秦怡然
责任编辑 |刘建坤
监制 | 冯哲
![]() |
![]() |
![]() |
![]() |
![]() |
![]() |

发布者:中海油,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ubeoil.com/archives/8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