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暮家家俱肴蔌”
辞旧迎新除夕夜
端上桌的菜品不仅丰盛美味
往往还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和记忆
酸、甜、苦、涩、咸、香、麻、辣
世间百味
总有一道家乡菜是你留恋的味道
人间长情
总有一种味道带着一段难忘的记忆
一道菜
一个海油人的故事

点击飘香佳肴
收获别样年夜大餐
肉果
在我的家乡,肉果是肉丸的另一种更淳朴的叫法。
小小一粒肉果,没有高级食材的堆砌,也无需精雕细刻的制作,有的只是普通的原料,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搅拌进去,经过高温的烹煮,成为诱人的美食,不仅带来家乡的味道,更承载着游子思乡的慰籍。
十四年前,我成为加油站的一员。手中的油枪就是沉甸甸的责任。甘冒严寒,不避酷暑,迎接每一轮朝阳,送走每一抹晚霞,在日复一日的交替轮回间,迎来每一位顾客。
普通、平凡,甚至有点单调,正如一颗肉果的制作过程。但只需以默默的奉献、勤劳的双手和朴实的海油情为原料,将一份浓浓的责任揉进去,经过时间的洗礼,终将成为一盘美味动人的佳肴!
——中海炼化 吴鹏

浆水面
大西北干枯贫瘠的黄土地很难孕育出丰富的蔬菜,然而勤劳淳朴的西北人却格外中意地里的野菜——苦苣。别看它味道苦涩,却能腌制出生津解渴,清热祛暑的浆水。
忙碌一年再次回到家中,大雪让本就安静的家乡更加静谧。坐在炉火旁,看着锅里沸腾的面条,喝上一碗奶奶精心准备的酸浆水。家,总是让人心安。
饭后,和爷爷聊起工作的事。看着桌上的浆水,我说:“挺好的,就是我们南海那边一年四季都很热,在外面就馋咱们家的浆水面。”爷爷笑着回应道:“西北汉子出门在外都会想念家里的浆水面”“别看它,酸酸的还有点苦,但是它能让人清醒。你不管走到哪,想起它的苦和酸,就能看清生活。”看着爷爷满怀希望的眼神,我满脑子却都是海上平台的场景。
我是平台上一名普通的维修工,起初觉得工作有些枯燥,生活也略显孤寂。但随着对这份职业的认知不断深入,我越来越为自己的职业自豪。我时常站在甲板上,望着辽阔的大海告诉自己,不需要被谁记得,不需要被谁知道,我们已将自己的青春融进祖国的大海。
——中海油服 贾凯

糍粑鱼
鱼米之乡的湖北盛产湖鲜,其中最令我魂牵梦萦的便是“糍粑鱼”。其形如糍粑,味胜鱼,淋上半勺香醋,些许芝麻便可得到一盘色泽金黄,咸香四溢的糍粑鱼。
对每个环节认真处理,提炼属于自己的秘方是糍粑鱼的诀窍,工作也应是如此,作为原油开发岗的一员,为了把“随钻”这道“家常菜”做好,需要认真分析钻前每个环节,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细致的评估,力图优化并有效降低风险,确保实施效果,提升科研价值。
——有限海南分公司 江楠

锅包肉
漂泊在外时,故乡的锅包肉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裹着糖醋汁的炸肉片,色泽金黄透亮,还有香菜、胡萝卜和葱丝作为点缀。趁热夹起,一口咬下去,口感酥脆,软硬相宜,汤汁浓郁,味觉体验十分丰富,一瞬间,酸、甜、焦香、肉香和配菜的清香充盈口中。
刚毕业那一年,我从辽阳来到宁波,地域差异、工作和生活节奏让我很不习惯。走在偌大的装置区中巡检时,偶尔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尤其是赶上逢年过节当班,耳畔轰鸣的装置声,让我愈发思念家人,心里酸酸的。
有一次,由于施工时间紧迫,为保证大型设备顺利运达现场,我们奔走于厂家、施工现场,克服技术难题,根据运输路线制订了详细的排障方案,开辟出一条保障运输的绿色通道。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这份成就感,比任何蜜糖都要甜。
正是这种熟悉的“酸甜”交错,我的工作与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中海炼化 戴志鹏

青椒炒猪舌
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我,不爱吃鱼,唯爱吃肉,尤其爱一道家常菜“青椒炒猪舌”。
记得有次钻井平台作业正在起下钻,我在井口负责打大钳、提卡瓦和刮钻杆泥浆等工作,连续几个小时的奋战,让我们饥肠辘辘。到吃饭时间,我换好衣服疲惫地走进餐厅,突然一道菜映入我的眼帘——青椒炒猪舌。曾经家乡饭桌上的佳肴在异地他乡出现,一双筷子、一块猪舌、一股酱香汁和刚才的钻杆、钻头、泥浆场景,反差鲜明。
看到我狼吞虎咽的吃相,同事让我慢点吃。我边吃边说:“这赚头不错,跟我妈做得差不多!”“什么赚头!我们这叫猪利!”“一个意思,都是讨个吉利嘛!”
母亲说,舌就是舍,有舍才有赚头,有舍才有得。当时不太懂,自从缘定海洋石油事业,就被身边海油人的锲而不舍、默默奉献感染着。舍小家为大家,我们用执着和坚守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庄严承诺。
——中海油服 钱晨

回锅肉
作为一名四川人,在众多闻名遐迩的家乡菜中,我独爱那一道肥而不腻、软糯清香的回锅肉,因为它不仅是我童年生活中所留恋的味道、家乡的回忆,更有我在海油成长的收获。
小时候,家中生活清苦,偶尔一顿半肥半瘦的回锅肉是我舌尖上的快乐源泉。工作以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对回锅肉的喜爱和记忆反而是只增不减。记得有一年在井口平台过年,为了让只有三个人的年夜饭显得不那么冷淡,平台长提议一人做一道拿手的家乡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锅肉。
回想着那熟悉的独家配方,母亲的话似在耳旁响起。“五花肉第一次水煮至7成熟即可,不能全熟;第二次下锅要用小火先煎出油脂,这样口感才不会油腻……”循着记忆中的味道,我一步一步备菜、烧水、煮肉、切片、回锅、翻炒,前后忙碌了近一个小时,一道香飘四溢的回锅肉才正式出锅。
“有没有豆瓣酱不重要,因为‘回锅’才是回锅肉的灵魂嘛。干啥都多回几次锅,才让人馋得长长久久。”平台长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就叫做回锅味更香。”
回锅味更香、回锅…我不停地在心里琢磨着这句话。原来平台长所说的“回锅”不仅仅是指这道菜,更是一种优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对每日工作回头检查、总结,在脑海中“回一次锅”,这样才能得到进步提升。
——有限湛江分公司 徐桐

老山扣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难忘的家乡味道,从儿时到现在,那一缕难忘的“老山扣肉”的肉香,时常出现在梦里,记挂在我的心上。
第一次出海,妈妈让我吃的就是这道菜。第一次海休,跟随老厨师做村里的喜宴,我一口气切了200多份扣肉,手掌磨出了血泡,也是为了做这份地道的扣肉。我精心制作的菜让大家品尝到了家乡的扣肉,令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老山扣肉的灵魂搭档有两个,一个是家乡自制卤水豆腐泡,另一个是晒干的小白菜。这道老家的扣肉,必须经过文火的蒸制。肉片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豆腐软烂,干白菜喷香,广受好评。就像自己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挥洒了自己青春与激情,为公司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风雨过后,迎来了美好的家庭和事业,也获得了赞美和掌声。
——中海油服 杨朋亮

油泼面
“师傅,一碗油泼面。”王义盛对迎上来的店主说。
与每次一样,返回陆地后的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来到了“一条街”,走进了那个他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面馆。
油泼面是陕西面食的经典,王义盛大口吃着,思绪却飘回到23年前。1999年7月1日,刚从石油学院毕业来中国海油报到的他,在石油新村里吃到的第一顿饭,就是这家面馆里的油泼面。那时的自己,还是个怯生生的西北小伙,但或许是面里那种质朴的家乡味,瞬间拉近了海油和老家的距离。
店主把陕西的油泼面带到了塘沽,带来的不仅是食物,还有里面最质朴的家乡味道。很多和王义盛一样的海油人,到这里找回忆。甚至在他们出差外地、出国作业时,每当想家的时候,在他们心灵的最深处,永远都有一碗热腾腾的油泼面。
有了这碗面,海油就是老家,就是带给他们快乐生活,见证他们成长的家。
——海油发展 孔春生


百转千回话海油
喜气洋洋贺新春
用一道家乡菜讲讲你与海油的缘分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策划 | 梁冰洁
漫画&制图 | 陈玉怀
视频 | 熊俊清
制作 | 梁冰洁 李晶晶
监制 | 冯哲
发布者:中海油,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ubeoil.com/archives/4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