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向海图强 40年砥砺奋进
一代代海油人在蓝色国土上
挥洒青春、劈波斩浪
缔造了一连串的光辉业绩
留下了奋斗的航迹
即日起
中国海油官微开设40年·蓝色航迹栏目
共同回首40年岁月峥嵘
传承石油精神、发扬海油精神
从中国海油40年奋斗史中获取深刻启迪
在新征程上将海洋石油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海洋石油钻井
由陆到海的“第一个吻”✦
你知道吗,在莺歌海水道口附近有中国海上最早的石油钻井。这口井是由安装着陆用最简陋的“三角井架”和冲击钻的方驳船,在水深15米处打成的,并捞得原油150公斤。这是中国海洋石油钻井由陆到海的“第一个吻”,它的名字叫“英冲井”。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海洋石油发展都是先陆后海,中国海洋石油也不例外。1960年春天,广东省石油工业管理局所属的海南勘探大队在海南岛上进行了大量的石油调查后,陆上勘探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于是,将勘探工作转向海洋。
望着莺歌海盐场水道口不远处那不断冒出的气泡和大片的油花,无人知道海有多危险,也没有人知道海里的油如何开采。面对难题,“革命加拼命”是老一辈石油人的答题方式。对他们而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荣耀,是无畏,更是深入骨髓里不变的精神。
广东省石油局决定下海打井,他们从广州水运局租来一条方驳船。打井用的冲击钻十分简陋,所谓的井架也就是那么三条腿的铁架简单地支着,大约有3米高。方驳船上,有一位十分有经验的船长和两名船员随船而来。船上的一间铁皮房,就是他们的住所。

1960年4月的一天,“英冲1井”开钻。井位在莺歌海盐场水道口外、离岸15公里处。冲击钻安装在方驳船的侧边沿,略往海面倾斜,后面用钢丝绳紧紧拉着。
据当年“英冲1井”的见证人回忆,作业和陆地打井一样,实行三班倒。一个班不过五六人:司钻、钻工、柴油机技术员、卷扬机操作员等。接班后,大家各就各位,钻工站在船弦边,手扶吊着钻头的钢丝绳。冲击了几个来回后,手部感觉差不多了,挥手示意,卷扬机工便卷起钢丝绳。钻头提上来后,钻工将岩石、砂样取出作个简单的记录。
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大家不一会都汗流浃背。在船上,最要命的还是晕船,有人工作一会儿就感到天旋地转,呕吐起来。老船长看他晕得不行,就为他煮了红鱼炖茄子:“吃吧,吐了再吃,这样才能保住胃。”值了两个班,那滋味让他今生难忘。
海浪不断冲击着没有围栏的方驳船,作业人员稍不留神就可能滑到海里。特别是手扶钢丝绳的地质员,双脚就在船边,十分危险。在那个年代,钻“英冲井”的人们就是在这样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
“英冲1井”打到2628米完钻;接着又打了“英冲2井”,井深2162米。时已7月,天气非常炎热。“英冲3井”的井架,支起不久,就被一场台风,吹到大海里去了。此后,那艘记录着一段历史的方驳船,便被拖到港口闲置起来。在后来用浮筒打井时,这条方驳船再次加盟,成了钻工们上浮筒平台的“跳板”。

“英冲1井”和“英冲2井”均有油气显示。“英冲2井”在完井时下了25米左右的固定套管。海上天气时好时坏,天晴时,他们就划小船出海,捞油的工具简易得令人难以置信:一根长长的细麻绳拴上个罐头盒子,往露出水面二三米的套管里一扔就行了。他们像乡下水井打水一样,晃一晃后,再提。一盒盒原油装满小铁桶后,便摇着小船回岸边了。小船来来往往,时断时续,先后捞了一个多月,共捞出约150公斤低硫、低腊的原油。
就这样,“英冲1井”和“英冲2井”,永远带着海上原油那特有的芳香,留在中国海洋石油人的记忆里……
更多推荐


文字部分节选自
《中国海:世纪之旅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纪实》
漫画 | 梁文智
编辑 | 梁冰洁 陈境玲
责任编辑 | 徐昕联
监制 | 冯哲
![]() |
![]() |
![]() |
![]() |
![]() |
![]() |
喜欢本篇内容
请给我们点个“在看”吧

发布者:中海油,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ubeoil.com/archives/3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