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16日
“深海一号”
这个名字
再次亮相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

央视《新闻30分》

人民日报客户端

随着最后一口井完成产能测试
我国首个自营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气田
完成了所有开发井的钻完井作业


在此过程中,项目团队不断克服地质结构复杂、高温高压、超深水、台风极端天气等诸多困难,应用了各种新技术,开创了各种新模式,对开发国内深水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这么厉害的项目
应用了什么“黑科技”
又有哪些新突破?
一起去了解一下


Part1 ·提质增效新应用
“四超”亮剑 创新“黑科技”

那么
在研发过程中
有哪些新发明?
NO.1超智能 智能完井

国内深水智能完井系统在“深海一号”气田首次应用成功,可以在不影响油气田生产的情况下,远程一键实现油气生产的层间转换,在某一层油井进水时也可及时封隔,有效控水,极大地提高了油气田的采收率。
NO.2超节约 探井转开发井

在深水领域,新钻井的成本非常高,于是钻完井团队提出“勘探开发一体化”设想,将探井井位和开发井井位统一协调,成功将2口探井转化成开发井,节省约4亿元。
NO.3超高效 一体化完井模式

“深海一号”气田开发期间,项目组将各类大型设备进行模块化设计和改造,使完井作业更集成、更高效。同时,还应用湛江、海口、三亚的三处后勤支持基地,同步支持海上作业,各基地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连通多地、灵活多变的创新作业模式。
NO.4超快捷 双井架表层喷射批钻技术

面对低油价的严峻挑战,在“深海一号”气田钻井期间,项目组在表层建井时,对9口井表层井段实施规模化施工以及批钻作业,最终比基本设计工期提前30多天完成,综合提效达52.33%。
无穷动力+充沛精力+激活脑力
“四超”亮剑 创新“黑科技”
有多难?会多累?
他们一一克服,各个击破
这个团队是如何做到的?

Part2 · 攻坚克难敢突破
无人攀登的高峰藏有重重困难
NO.1
智能完井
首次设计 未有前例
深水智能完井系统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多种完井工具及超精细作业,其中多个关键完井工具在国内首次使用,没有前例可以借鉴。
大量实验 辅助论证
项目组精心定制施工方案,在实际作业前需进行大量的车间模拟实验和计算佐证方案可行性,与技术专家一起详细研讨,精准评估作业风险点与关键点,反复推敲并针对性完善施工工艺。
复杂安装 密切配合
安装作业需要海上及水下两个团队密切配合。
海面上,需要“蓝鲸一号”钻井平台和“海洋石油661”船同步实施动力定位,将重65吨的智能水下采气树从陆地吊装至“蓝鲸一号”。
海面下,水下机器人全程伴飞,时刻调整采气树的水下姿态,各环节紧密衔接,最终成功完成智能完井作业。
NO.2
探井转开发井
旧井重启 难以把控
早在“深海一号”气田开始勘探前,项目组就已经为探井转开发井做准备了。但是由于探井的井筒已经下入海底多年,再重启时如何实现井控安全,如何处理老式水下井口和采气树的界面衔接,如何处理水合物等难题均构成前所未有的考验。
严格管控 成功“唤醒”
在项目组人员严格、精心的管控下,所有环节均安全、高效推进,实现“零事故、零复杂情况”,测试产量大幅超越配产指标,沉睡7年的2口探井被成功“唤醒”。
NO.3
一体化完井模式
传统方式周期长 效益低
传统的完井作业通常采用上、下部完井分开的模式,但该模式耗费时间长、资金开销大、作业效率低。

大胆突破 自主设计改造
为实现一体化完井模式,项目组在钻井作业前便开始整个作业的统筹规划,并且选用第七代深水双井架钻井平台“蓝鲸一号”作为完井装备,进行25项深水完井及钻井平台下入水下采气树的适应性改造工作。平台更大的甲板空间及双井架优势,使大型设备实现同时就位,双线作业得以实施。
除此之外
中国海油还开创着更多“首次”
突破着更多“不可能”
海油人不断奋斗钻研
让“深海一号”这颗明珠
在蔚蓝海域散发出璀璨光芒
★
★ ★ ★
★
文图 |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气田开发钻完井项目组
制作 |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气田开发钻完井项目组 甘霖 梁冰洁
责任编辑 | 梁冰洁
监制 | 徐宏
![]() |
![]() |
![]() |
![]() |
![]() |
![]() |
喜欢本篇内容
请给我们点个“在看”吧

发布者:cubeoil,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ubeoil.com/archives/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