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王仁堪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字可庄,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同治九年(1870年),王仁堪考中举人,但此后他三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光绪二年(1876年)第三次会试落第后,王仁堪没有灰心丧气,他刻了一方“落第状元”私章,显示对自己才学的极度自信。次年,王仁堪果然蟾宫折桂,成为福建古代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状元。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王仁堪登第后,长期在京为官。当时晚清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各种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朝中掀起一股“清议”之风,展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清流”的主体成员是学识渊博的官僚,尤以翰林、御史等官为主,王仁堪与翁同龢、盛昱、张謇等人共为“清流”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仁堪曾奏请慈禧停建颐和园,直言修园劳民伤财,修园费用“虽非地丁之正供,仍是小民之膏血”;曾痛陈神机营偷懒误事,以致酿成太和门火灾。刚正不阿的性格,为他赢得“时论嘉许”的清誉。他的直言是为国家社稷着想,却不免开罪权贵,埋下他日后离京外任的伏笔。


王仁堪曾多次外放学政,看到“人不以读书为重,读书人亦不知自重”的社会怪象,十分痛心。他选贤举能,改善学风,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王仁堪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选拔人才的数量为各省之最。在这背后是王仁堪勤勉的付出,他曾自述:“自阅卷之日始,未尝四鼓睡也,间闻鸦声,知已曙矣。”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四十二岁的王仁堪调任镇江知府。王仁堪任镇江知府时,发现丹徒岗陇阡陌,水无来源,容易发生干旱,常常亲自查看沟渠闸坝,更亲身来到地头田间与农民交谈,非常平易近人。时间久了,王仁堪赢得了百姓的信任,百姓视其为友,以至有时都忽略了他地方长官的身份。而王仁堪一旦有令,则“妇孺亦争赴事”。有了这样的民众基础,王仁堪两年间率领百姓开塘二千三百多个,修复大小塘坝九十余座。期间他因劳成疾,却坚持视事不辍。


王仁堪在镇江兴修水利期间,由于申请不到朝廷拨款,又不愿向百姓募捐以防扰民,于是决定自输俸钱。他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不足的就向福建老家的亲友写信求助。镇江当地富商听说后大为感动,纷纷解囊相助,很快就“得钱三万余缗”。王仁堪将所收捐款的收支数目,全部公布于众。在他死后四十年,赈款还有结余。


光绪十八年(1892年),镇江蝗灾大作,王仁堪亲自在野外督捕,劳累过度,病至濒危,昏愦时还在念叨着捕蝗办法。蝗灾之后紧接着又遇旱灾。镇江迭经两灾,灾民遍野,王仁堪上书朝廷,“截漕米五万石,赶办急赈,全活饥民二十余万”,百姓无不感激涕零,视其为再生父母。


“古之循吏,所居民富,所去民思”。在王仁堪逝世数十年后,镇江人民对他的眷慕之情依然不减。1922年,为纪念王仁堪“政绩显著,有功地方”,经镇江士绅商议,在金山中泠泉南修建“王公祠”。“先生治迹留京口(镇江古称京口),四十余年故老传”。较之祠庙等纪念性建筑,百姓的口碑更能展示循吏王仁堪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更多推荐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内容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制作 | 朱连望

责任编辑 | 秦怡然

监制 | 冯哲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喜欢本篇内容 

请给我们点个“在看”吧 

清风廉影 | 所居民富,所去民思


发布者:中海油,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ubeoil.com/archives/26265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6日 上午8:47
下一篇 2021年12月16日 上午10:25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